質有:H59、H59-1、H59-2、H59-3、H60、H60-2、H62、H63、H65、H68、H70、H80、H90;C1100、C1020、C2680、C2800、C2600、C2801、C5191、C5210、C2200、C7521、C7541、C17200、C1070、C7701、QSn6.5-0.1、QSn8-0.3、QSn4-0.3、BZn18-18、BZn15-20、CuBe2等等諸多材質。
58-3銅棒,59-1銅棒屬于易切削黃銅,有環保
黃銅棒和普通
黃銅棒之分。一般正宗的58-3銅棒,59-1銅棒都是擠壓工藝的,普通的連鑄銅棒生產的銅棒各方面性能達不到,擠壓工藝的銅棒具有抗拉性好,硬度高,直度高。一般在汽配,醫療配件,電器配件等精密銅零件方面用量比較多。
應用范圍
空調管、冰箱管、機油管、給水管道以及各種機械配套用料、汽車同步器齒環、船用泵、閥、結構件、磨擦附件等
合金制造原則編輯
編輯
(1)所有元素都無一例外地降低銅棒的電導率和熱導率,凡元素固溶于銅棒中,造成銅棒的晶格畸變,使自由電子定向流動時產生波散射,使電阻率增加,相反在銅棒中沒有固溶度或很少固溶的元素,對銅棒的導電和導熱影響很少,特別應注意的是有些元素在銅棒中固溶度隨著溫度降低而激烈地降低,以單質和金屬化合物析出,既可固溶和彌散強化銅棒合金,又對電導率降低不多,這對研究高強高導合金來說,是重要的合金化原則,這里應特別指出的是鐵、硅、鋯(不是錯)、鉻四元素與銅棒組成的合金是極為重要的高強高導合金;由于合金元素對銅棒性能影響是疊加的,其中CoCr —Zr 系合金是著名的高強高導合金。
(2)銅基耐蝕合金的組織都應該是單相,避免在合金中出現第二相引起電化學腐蝕。為此加人的合金元素在銅棒中都應該有很大的固溶度,甚至是無限互溶的元素,在工程應用的單相黃銅棒、青銅棒、白銅棒都具有優良的耐蝕性能,是重要的熱交換材料。
(3)銅基耐磨合金組織中均存在軟相和硬相,因此在合金化時必須確保所加人的元素除固溶于銅棒之外,還應該有硬相析出,銅棒合金中典型的硬相有 Ni3Si 、 FeALSi 化合物等, a 相不宜大于 10 %。
(4)固態有多晶轉變的銅棒合金具有阻尼性能,如 Cu 一 Mn 系合金,固態下有熱彈性馬氏體轉變過程的合金具有記憶性能,如 Cu 一 Zn 一 Al 、 Cu 一 Al 一 Mn 系合金。
(5)銅棒的顏色可以通過加人合金元素的辦法來改變,比如加人鋅、鋁、錫、鎳等元素,隨著含量的變化,顏色也發生紅一青一黃一白的變化,合理地控制含量會獲得仿金材料和仿銀合金。
(6)銅棒及合金的合金化所選擇的元素應該是常用、廉價和無污染的,所加元素應該本著多元少量的原則,合金原料能夠綜合利用,合金應具有優良的工藝性能,適于加工成各種成品和半成品。
發展歷史編輯
“黃銅”一詞最早見于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申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墻,題日地皇之宮! 這種“黃銅”指的是何種銅合金,待考!缎绿茣な池浿尽酚钟小嚆~”、“黃銅”的稱謂,分別指礦石顏色和冶煉產品,并非現在的銅錫合金與銅鋅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賦》中又有“其為黃銅也,坑有殊名,山多眾樸”,指的是火法煉制的純銅。 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則始于明代,其記載見于《明會典》:“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蓖ㄟ^對明代銅錢成分的分析,發現《明會典》中所說的鑄錢種真正意義上的黃銅的出現較其它幾種銅合金晚很多,這是因為黃銅中金屬鋅的獲得比較困難。